作为西藏这么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,除去领略那里的美景外,又如何能放过那里的美食。
西藏菜的成形主要在50年代后,是中华民族整个风味体系中独具特点的一支。材料以牛、羊、猪、鸡等肉食,与土豆、萝卜类等蔬菜。饮食以米、面、青稞为主。喜欢重油、厚味和香、酥、甜、脆的食品,调料多辣、酸,重用香料,常用烤、炸、煎、煮等法。
传统的待客筵席由奶茶、蕨麻米饭、灌汤包子、手抓羊肉、大烩菜、酸奶6道食品组成,饱含民族习尚。
炸灌肺(西藏菜):藏语音洛乍。多见于拉萨等地。以羊肺为主料配以酥油、面粉等先煮后炸而成。特征是色泽淡褐,外酥脆里软、味香美。蒸牛舌西藏菜。藏语音杰郎最。多见于拉萨等地。以牛舌肉为主料,经煮蒸而成。特征是入口软嫩,味道鲜美而带椒香。
氽灌肠(西藏菜):又称三肠、五肠。以新鲜羊小肠为衣,分别灌以羊血、羊肉、青稞面或豆面,分称血肠、肉肠、面肠,合称三肠;另有灌以羊肝、羊油者,分别称肝肠、油肠,与前三肠合称五肠。此菜多为藏族同胞在新年时成批灌制,供年节氽食。香煮油脾藏族菜。藏语音才也。主要时尚于青海玉树一带。以羊脾、羊油为主料煮制而成。特征是味鲜香、肥而不腻。
青稞:青稞又称稞大麦、元麦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材料,把青稞炒过后磨成面用酥油拌着吃。大家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作糌粑。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藏族的传统食品,而且作为藏餐出目前拉萨的主要餐馆,成为招待中外宾客的要紧食品,在宗教节日中,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,以示祝福。
糌粑是藏族的一种主要食品。糌粑的做法是,将青稞晒干炒熟,磨成细面便是待食的糌粑了。这与国内北方的炒面相似,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,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,不除皮。
藏族吃糌粑,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进碗里,加点糌粑面,用手不断搅匀,只到能捏成团为止,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,成团叫“粑”,送嘴而食。也有一种食用方法是烧稀的,里面放些肉、野菜之类,叫做“土巴”。
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制而成的,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,藏族人民在节日前都要酿造很多的青稞酒。从藏历4月到8月,几乎所有些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,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,拉萨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,到绿茵的草地上,三五成群,搭起各种色彩的帐篷,一边喝着青稞酒,一边尽情歌舞,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魔力。
酥油是从牛、羊奶中提炼出来的。牧民炼酥油是非常有趣的。在牛奶离别器还没有常见用的西藏牧区,大家提炼酥油仍然是用土方法。牧民妇女将奶汁稍为加温,然后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,再用力上下抽打,来回数百次,搅得油水离别,上面便浮了一层谈黄色的脂肪质,把它舀起来,灌进皮口袋,冷却了便成酥油。
酥油有非常高的营养成分。藏族群众,特别在牧区,一般极少吃菜和水果,平时的热量除去肉外,便靠酥油了。酥油怎么吃不少,主如果打酥油茶喝,也有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;节日,老乡们炸果子、卡赛,也用酥油。
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天不离的钦料。一般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杯酥油茶,才去劳动或工作。到藏族群众家里作客,一般都会得到酥油茶的款待。
藏族喝酥油茶,还有一套规矩。一般是边喝边添,不一口喝完,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;倘若你不想喝,就不要动它;倘若喝了一半,再喝不下了,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,你就摆着,告辞时再一饮而尽,如此,才符合藏族人民的习惯和礼貌。
牛羊肉: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、羊肉和奶制品为主。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,饮食单调,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讲,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,高蛋白饮食区。大家都知道牛羊肉热量非常高,这能够帮助生活在高海拔区域的大家抵御寒冷。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,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里,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,你若去这类人家作客,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,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。
专题链接:西藏旅游